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合集, 知识储备, 欢迎收藏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我国历史悠久,传统建筑多姿多彩,高屋建瓴,笔者就以朝代、特色建筑、建筑元素三个角度,从宋代建筑、魏晋建筑、古典民居、陵墓建筑、四合院、牌坊、城墙、屋脊兽以及书院建
我国历史悠久,传统建筑多姿多彩,高屋建瓴,笔者就以朝代、特色建筑、建筑元素三个角度,从宋代建筑、魏晋建筑、古典民居、陵墓建筑、四合院、牌坊、城墙、屋脊兽以及书院建筑九个方面,来对我国传统建筑进行探讨,如有纰漏,还望见谅。
宋代建筑,泛指在960年至1279年,位于北宋及南宋境内的建筑。宋代建筑的特点有三,其一为建筑尺度缩小;其二为建筑布局随意;其三为建筑风格清雅柔逸。宋代建筑特点的形成因素主要受到商品经济与手工业的繁荣、程朱理学中蕴含的深沉美学思想的熏染、科技的发展以及制度与政策的影响。
宋代是一个文弱而文雅的时代,其思想感情已有唐代的热烈奔放而渐渐变冷从而收敛自己,犹如从崇拜旭日而转为崇拜明月,从敢于面对喷薄之朝阳转而遥望明寂之星空,显得宁静而沉滤。而宋代建筑的艺术成就,尤其是建筑背后所包含的精深的文化底蕴,对现代的建筑设计、审美教育,以及各审美文化领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启示和导向作用。
魏晋时期为中国大分裂大动荡的时代。五胡乱华造成社会动荡;专制王权衰退,氏族势力扩张,特权世袭,形成门阀政治。此时期汉族和游牧民族之间无休止的战争使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十分痛苦,一些地方货币停止使用,华北甚至倒退到了自然经济时代。这样的环境下劳动人民的生活没有保障,只有在佛教中寻找安慰,统治者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在佛教中求得寄托。佛教的传播,对于安定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
佛教建筑主要包括佛塔、佛寺和石窟。佛塔来源于印度,是用于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为埋藏舍利,供佛徒绕塔礼拜而作,具有圣墓性质;佛寺初期布局与印度相仿,而后进一步中国化,不仅把中国的庭院式木架建筑使用于佛寺,而且使私家园林也成为佛寺的一部分;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供信徒回旋巡礼和观像之用,但它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时尚。
魏晋佛教建筑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印度佛教艺术的优点,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地一种体现。壁画常以红、白、蓝、绿等浓烈的原色为基调,画法豪放,给人以庄重深沉的感受。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从四面将庭院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四合院历史悠久,辽时初成规模,元明时期逐渐完善,清朝发展至巅峰,抗战时期性质发生变化,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受浩劫。
四合院产生于封建保守的小农经济,体现出私密、自高自大、比较保守的文化传统以及宗法制下尊卑有序的状态。
布局大致与四合院相同,只是在房屋转角处相互连接,组成一颗印章状。一颗印式建筑为木构架,土坯墙,多绘有彩画。一颗印蕴含着古代阴阳五行以及八卦思想,体现宗法制明晰的等级制以及忠孝礼的观念,反映民众祈求富贵长寿平安的美好愿望。
窑洞是中国黄土高原上传统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分为独立式、靠崖式与下沉式。窑洞很好地适应了陕北温带季风性气候,有冬暖夏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优点。
徽式宅居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居形式,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徽派民居尊重自然山水大环境,有富于美感的整体性外观、较灵活的多进院落式布局、精美的细部装饰。
福建客家土楼也称客家土围楼,有方形、圆形、八角形等,是中原文化与客居地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独特的建筑。客家土楼体现了血缘性聚居以及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