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新教领地邦国境内,教堂建筑及音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引言 在教会的建筑艺术中,正像学者胡巴拉所指出的那样,帝国内新教和天主教统治地区里的差别表现得特别突出。由于天主教统治地区占到了大多数,要论述相关问题需要较多篇幅,
引言
在教会的建筑艺术中,正像学者胡巴拉所指出的那样,帝国内新教和天主教统治地区里的差别表现得特别突出。由于天主教统治地区占到了大多数,要论述相关问题需要较多篇幅,笔者今天就先介绍改革派(加尔文派)领地邦国和帝国城市,剩余内容另写一章单独讨论。
在18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有28座中小型帝国城市属于改革教派。最大的是普法尔茨选侯国,那里还有众多的天主教和路德教派等少数派,以及诸侯领地黑森-卡塞尔,那里也部分地分散居住着路德派信徒。新教派别的教堂建筑
加尔文派教徒为举行他们的新式礼拜,对教堂建筑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要求。与此相一致,改革派的教堂建筑也迥异于天主教教会的教堂建筑。由于开始时把旧教堂接管过来,所以要将它们加以改建,使它们适应新的需要。正如前述,首先是拆除教堂中的圣像,取走圣坛和教堂尖塔上的十字架。不仅仅是十字架、画像和雕塑与加尔文教派对教堂内部的设想格格不入,而且教士在与教徒分开的、配有合唱团位置的圣坛做礼拜,也不合他们的意。
教士们更应该在信徒的中间传达上帝说的话。因此有必要将教堂和座位作相应的变动,以便能让所有的教区信徒在一个房间里端坐着倾听布道和圣言。改革派对教堂作的改建,可以埃姆登大教堂为典型,教区礼拜堂和圣餐堂被分隔开来。在教区礼拜堂里,布道台被置在室内的中心。
由于路德教派特别强调牧区整体,尽量使所有的信徒在同一时间做礼拜,也不像天主教教徒那样分散到各个礼拜堂,所以通常在教堂的楼厢增加座位。许多新教教堂都是采取这样的方法。
与天主教教堂不同的是,加尔文教派和慈温利教派的教堂建筑,在法国,有意识地不将它们称作教堂,而称作神庙。从严格意义上说,不是“上帝居住的殿堂”,它更多的是一个中性的、“依数学规则设计的、用来在星期天做礼拜的外壳”。新建教堂时,大多采用帐篷的式样作为建筑的基本形式。由于圣言的宣示是礼拜的中心内容,因此内部的一切构造都以此为准绳。有的教堂只配有椅子,其排列的目的是方便看到讲道人,听到他说话。重要的是大厅必须明亮简洁。德意志改革派教堂建筑的楷模在法国。第一批这样的建筑是于16世纪60年代在里昂建成的。
如果说中世纪有着狭长中廊、低矮侧廊的大教堂是教堂建筑的基本模式,那么现在更偏爱在教堂的中心位置建造带有圣坛和圣餐桌的建筑物。这些简约、不事修饰的中央建筑物,被胡格诺派教徒于17世纪作为基本样式带到了德意志,从而成为17世纪到19世纪初改革派教徒建造教堂时通用的样板。1623年由萨洛蒙·德·布罗塞建造的夏朗东(Charenton)神庙,尤其成为仿效的榜样。加尔文教派的教堂建筑还受到荷兰的极大影响,其新样式在德意志的北部流传甚广,也产生了一批相应的建筑师。
加尔文教派的教堂建筑有着自己的理论规则,其突出的代表人物是雅克·佩雷特。1602年,他在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展示了为三座规模不一的大神庙所作的设计图;三座神庙应该分布在一个理想城市的市区。他的设计一如上述夏朗东,平面是正正方方的,圣坛位于中间大厅的中央。安德烈·比勒尔说得对,加尔文教派设于中央的布道台,与天主教风格的教堂建筑似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17和18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里,加尔文教派的教堂或“神庙”的例子,是埃尔兰根的胡格诺派教堂和自1687年开始在士瓦巴赫建造的改革派教堂。此外还有1701年至1705年间在腓特烈施塔特(柏林)建成的法国式教堂、波茨坦的法国式教堂(1752年),以及于1654年完工的哈瑙教堂。
重要的建筑师有路易·卡亚尔,他从1692年起就来到选侯国勃兰登堡,并建造了腓特烈施塔特的教堂。还有卡尔·菲利普·贡塔德,他为加尔文派的普鲁士国王完成了柏林的德意志大教堂的建造工作。由于加尔文教派的教堂中除了圣坛实际上没有其他装饰,甚至没有十字架、没有圣像,也没有雕塑,所以那里除了建筑群本身以外,不存在特别的教堂艺术。虽然慈温利教徒和加尔文教徒对教堂音乐也有很大的限制,但这一点还是有它的特殊形式。新教派别的教堂音乐
文章来源:《建筑知识》 网址: http://www.jzzszz.cn/zonghexinwen/2021/0304/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