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建筑 罗伯特 麦卡特,建筑学路上的启蒙书籍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与雕塑、绘画、音乐等相比,建筑应该是最贴心的艺术形式。我们住在自己的家里,去博物馆看展览,去大剧院听音乐会,我们总是在不同的建筑物里进进出出。与其他不在乎对作品理
与雕塑、绘画、音乐等相比,建筑应该是最贴心的艺术形式。我们住在自己的家里,去博物馆看展览,去大剧院听音乐会,我们总是在不同的建筑物里进进出出。与其他不在乎对作品理解的艺术家相比,建筑师可能是最“谦逊”的存在。他们仔细考虑每个人对建筑的感受,并将其作为最重要的考虑维度:因为进入教堂,皇帝和乞丐的体验同等重要。
确实,我们经常没有扮演挑剔的经验官的角色。或许是因为建筑离我们太近了,近到总是被忽略,从而退回到日常的背景中。我们会对住的房子视而不见;古建筑往往只关心历史而忽视自己;而那些有幸成为地标的现代建筑,往往只是网红的入住点。
那么我们如何判断建筑物的质量,如何解释建筑物?看起来像“大裤衩”的央视总部大楼会成为经典吗?东方明珠塔呢?天际线上的摩天大楼,郊区山上的文学图书馆,胡同里的改造空间,哪一个是好的建筑设计呢?
两个执业建筑师(也是高级建筑学院教授):Robert Carter 和 Juhani Pallasma,在此基础上,他们合作写了一本名为《理解建筑》的书。书中选取了十二个建筑元素作为主题。每个主题都选取了六座古今建筑作为例子,与读者探讨不同的解读建筑的方式。
于是我们在精心挑选的72座建筑中漫步,观察建筑师的匠心,感受建筑传递给我们的独特体验。两位大师是旅途中的维吉尔,带领我们在万神殿的细雨中体验天地对话,在意大利广场的清晨与日落,在光影的微妙变化中,在朗翔教堂中体验天地间的对话。混凝土的尊严和轻盈。
“进入”建筑物的十二扇门
如果把这本书比作一座建筑物,作者选择了十二个关键词作为每个入口的钥匙。任何钥匙都可以帮助我们探索建筑物的内部。 .在介绍每个入口之前,都有一个精彩的序言,讨论了钥匙和建筑之间的关系。
作者选择了十二个关键词作为主题,探索建筑的不同维度。
例如,在“房子”一章中,在描述房子作为住所与居住在其中的人之间的关系时,论述极其细腻。它使用的语言并不简单,甚至有点学术和混乱。但如果你仔细咀嚼,你会发现里面有珍珠。
在阐述主题时,作者并不仅限于架构语言本身。他们用小说和艺术作品中的场景随心所欲,用心理技巧画出千千万万的活水。来灌溉建筑语言。例如,在解释住宅和人的存在时,作者引用了小说《孤独与创造》中父亲的形象:
他的房子只是他的永远平静中的众多喘息点之一,生活无处安身,而这种缺乏生活中心的后果,就是把他变成了一个永远的局外人,一个自己生活中的游客。
这个生活中的局外人一直都像旁观者一样生活,但无法真正融入其中。这种气质也外化到了他的屋子里,屋子里颓废被冷落。前面说过,我们的房子其实就是内心世界的外化,也就是“第二层皮肤”。
《阿尔勒的卧室》,作者以梵高的画作举例说明了建筑的“居所”一章。看到画中的房间是什么体验?
我也有过这种体验。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固定的地方,一年搬家五次。所以大部分的行李都是装在箱子里的,不敢随意拆开使用。我的房间一直就像一个临时的客栈,住在里面没有归属感。
和那个时候的生活一样。总感觉像是在升温,总感觉像是正式工作和生活到来之前的前传。然而,这样的前传却占据了很长时间。直到最后确定自己可以久留,他才打开行李,把画挂在墙上,把书放在桌子上,打开厨具开始做饭。这所曾经是临时住所的房子,逐渐开始有了家的感觉——建筑的状态其实反映了我们自己的状态。
沉睡之书
古人称卷轴观山河为“寻游”,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
在一本介绍建筑的书中,最难的恐怕就是如何将建筑的面貌呈现给读者。的确,我们可以轻松获得著名建筑的高分辨率图片。但作为一个三维复杂的拓扑结构,薄薄的照片远不能传达建筑的气质,甚至是建筑设计的精妙之处。那么这本书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为了让叙述者和观众处于同一时空,本书采用了平面路线图+关键位置照片+ text 前进的路是在楼的平面图上勾勒出路线,记下需要入住的序列号,这里附上照片,文字说明部分与照片相呼应。
文章来源:《建筑知识》 网址: http://www.jzzszz.cn/zonghexinwen/2021/0629/1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