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建筑的“野心”:汲取传统,改造工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正式开幕。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主导了张家口赛区整体及全部场馆和北京赛区首钢场馆的规划及建筑设计工作。在这些设计中,可持续利用、对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正式开幕。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主导了张家口赛区整体及全部场馆和北京赛区首钢场馆的规划及建筑设计工作。在这些设计中,可持续利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借鉴等成为了贯穿各项目的关键词。“2008年我们希望向世界证明我们像很多发达国家一样,可以举办一个世界型的盛会。现在更多的问题是表达现在国际社会都关注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的维系、碳足迹的缩减,这方面中国利用冬奥这个事情是能有一些解答的。”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首钢滑雪大跳台设计总负责人说道。
张利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也是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首钢滑雪大跳台设计总负责人,他参与、见证了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技术难度最高的竞赛场馆“雪如意”和世界上首个永久性单板大跳台“雪飞天”的设计与诞生。
赛区分布图在场馆设计中,张利融入了许多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无论“如意”,还是“飞天飘带”,抑或其他,在他看来,于场馆设计中传递中国文化信息,不是一个选项,而是一种责任。同时,“每一个形象的表现都一定要和它最后具体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联系到一起,仅仅是‘形象'是长久不了的。”
“可持续利用”是张利反复强调的概念,在他看来,这次北京冬奥会和2008年夏奥会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们不再考虑如何仅仅做一个盛会,而是更加关注长期的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奥运怎么贡献于一个具体的国家、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中国其实在提供一些自己的答案,跟世界一起来参与这个讨论。”
东向鸟瞰古杨树场馆区,国家跳台滑雪中心与国家冬季两项中心远景
首钢滑雪大跳台张利表示,冬奥项目的很多设施,比如跳台、助滑道等,服务于“超人”的体育训练,常人基本上很难使用它。如果一个设施仅仅给经过训练的“超人”使用,那么它势必在赛后很难和常人生活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奥运比赛场馆、重大的会展设施,盛会过后会出现相对闲置的尴尬,甚至需要被拆除。“这种赛后被闲置的现象被称为白象(WhiteElephant)现象。如果我们希望这样的设施能够服务于常人长期的生活,能够长期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发挥作用,那显然既要把超人任务容纳进来,也要把常人任务容纳进来,这就是在北京2022冬奥会整个可持续性概念指导下要解决的事情。”张利解释道,“所以我们把很多从城市当中常年的设计和我们收集到的经验和知识,运用到场馆设计中。”比如在“雪如意”里设计了从底部到顶部的台阶,让人上上下下,就像在山里步行一样;比如在“雪飞天”里,利用湖面打造出一个环湖的步行空间,这些都是为了把常人将来完成的游历、文化的识别性,还有一些接近竞赛设施的体验,全都组织在一起。
“赛道是为“超人”服务,但建筑本身还提供了很多为常人服务的可能性,这些设施结合在一起后,就形成现在的场馆,我们希望这些场馆在赛后能被证实是可以跟生活结合得更好的。”张利说道。
主要场馆介绍
首钢滑雪大跳台:工业遗址上的“飞天”
首钢滑雪大跳台既是单板大跳台运动(BigAir)在全球的首座永久跳台,也是全球首个设立在城市工业遗址上的永久奥运场馆。其剖面结构不仅满足大跳台比赛的要求,还可以通过附加临时单元体结构在48小时内完成向空中技巧场地的转换,这样的变换技术同样是全球首例。
首钢滑雪大跳台冬景从助滑到起跳、翻滚、落地,这些动作背后动感的曲线,让张利他们想到了中国的飞天,“东方的绘画和西方传统绘画不一样,我们不通过解剖学表达人的骨骼、肌肉、皮肤,而是通过衣物的轨迹表达动感的人体经过的痕迹,因此敦煌飞天的飘带就是表达这项运动动感曲线最好的载体。我们最开始设计的时候是一根彩带,后来发现不管彩带怎么做也飘不起来,我们团队有一个年轻的女设计师,业余很喜欢做首饰设计,她提出可能一根带子不够,要多根。结合在比赛时台子底下需要临时设施和吊挂结构,我们附加了第二根彩带以后,形态好多了。但是还有一点不那么满意的地方,运动员上到顶端出发时以及上面的转播平台四面都是漏的,如果再用一根彩带包进来,就有可能让飘带飘起来更舒服,于是就有了现在这个设计。”
文章来源:《建筑知识》 网址: http://www.jzzszz.cn/zonghexinwen/2022/0206/2280.html